close
台灣音樂史 http://music.tnua.edu.tw/music-designer/balassoon/school/history/th1.doc原住民音樂、民俗音樂、西式音樂 編寫:沈明尚民國88年2月初版原住民音樂 台灣的原住民(番人)大致上可分為高山族(又稱高砂族或生番)與平埔族(又稱熟番或化番) ︰高山族大多居住在山地,漢化程度少,仍然保有自己獨特的音樂型態及儀式慶典;平埔族大多居住在平原或淺山地區,漢化程度高,已經難以和漢人區分。高山族的分佈與特色︰ 1.泰雅族(Atayal)︰居住在本島北部及中部。口簧琴是他們獨特的樂器,用於傳說,舞蹈及吹奏音樂等。 2.賽夏族(Saisiyat)︰北部中央山脈西側的淺山地帶(新竹、苗栗)。最有名的是矮靈祭的祭典歌。 3.布農族(Bunun)︰中部中央山脈的東西兩側。以團體歌唱為主,有五度(或四度)的平行唱法,其中以祈禱小米豐收歌,最能代表此族的音樂特質。弓琴是這一族最普遍使用的樂器。 4.鄒族(Tsou)︰中部中央山脈的西側。豐年祭中的祭組典禮是他們的傳統,歌唱方式包括單音及和聲唱法,是唯一有三拍子節奏的族群。 5.魯凱族(Rukai)︰南部中央山脈的西側。是小族群,受排灣族文化影響深。 6.排灣族(Paiwan)︰南部中央山脈最南段的東西兩側。歌唱形式有單音之外,還有複音唱法的頑固低音,以慶典儀式的團體歌為特質。使用笛類樂器,如雙根鼻笛、單根鼻笛、縱笛及橫笛。 7.卑南族(Puyuma)︰東海岸台東縱谷南方的平原。受阿美族影響,只有單音唱法。 8.阿美族(Amis)︰東部海岸及平原。高山族中最大的一群,擅長單旋律曲調及複音唱法中的自由對位。豐年祭時以團體歌唱跳舞來慶祝,族人會在身上掛各種不同的鈴(衣服及腳上),而且還保有巫女的各種祭祀歌。 9.雅美族(Yami)︰蘭嶼島。與本島隔離,歌唱風格極為原始。歌唱內容與泛靈信仰的祭祀、工作(捕魚、造船、種芋頭與造屋)及傳說有密切關係。演唱方式屬於單音唱法的朗誦形式。慶祝工作房落成的敘述歌是其特點,為異音唱法。 ※邵族(Thao,分佈在日月潭一帶的平埔族) ︰和一部分的布農族會始用木杵敲擊石板合奏。 漢族的民間傳統音樂 (一)、福佬系民歌: 彰南地區:有天黑黑、白鷺鷥、桃花過渡、六月茉莉、三聲無奈、草螟弄雞公、六月田水、一隻鳥仔哮啾啾、牽亡歌、牛犁調、病子歌...等。恆春地區:台東調(又稱平埔調,後來的楓港調、耕農歌、三聲無奈及青蚵嫂都是台東調的變形)、思想起、四季春、牛尾擺。民俗藝人陳達是恆春民謠(小調)的傑出歌者。蘭陽地區:丟丟銅仔、宜蘭調(屬歌仔戲曲調)。 (二)、客家系民歌: 客家歌謠又稱為九腔十八調,九腔是指九個地方所使用不同的語言腔調,而十八調是指十八種曲調名。客家歌謠大致上分為四類: 老山歌:為客家山歌中最早的形式,散板,多襯字,一字多音。原本為山頭之間的對唱,所以音拉的很長,以La、Do、Mi三個音為主。山歌子:由「老山歌」演變而來。速度較快而穩定,旋律還是以La、Do、Mi三個音為主酒店經紀。平板:有固定的拍子。前三類沒有固定的歌詞,所以演唱者可以自由發揮創作新詞,在對唱(相褒)時尤其能展現特色。小調:有固定的曲名、旋律及歌詞,如「病子歌」、「初一朝」、「思戀歌」、「勸世文」...等。 (三)、南管: 台灣的南管是由大陸福建傳來的,又稱為南曲、南音、南樂、弦管、 郎 君樂,在台灣特稱為「南管」。演奏樂器以琵琶、簫、二弦、三弦為主(又稱「上四管」,加上拍板為「五音」),演唱者執拍板居中領唱(也有琵琶獨唱或響板獨唱),這種演出形式與漢代「相和歌」類似。另有樂器:響盞、叫鑼、四寶、雙鈴扁鼓,合稱「下四管」。上下四管合稱「八音」;如加上拍板及嗩吶則為「十音」。廣義的南管,則包含戲曲,稱「南管戲」,與「南管樂」不同。南管樂獲清康熙賜名為「御前清曲」,並加彩傘宮燈各一。臺灣知名的演出團體有台南的南聲社、鹿港的聚英社與雅正齋、清水的清雅樂府、台北的閩南樂府、漢唐樂府、華聲南樂社。 南管音樂分三部分:指:一種曲藝,目前已失傳。譜:一種清奏的套曲。曲:歌曲,屬散曲,為抒情、寫景或敘事。 (四)、南管戲: 原泛指大陸南方傳入的戲劇,後來只剩下泉州、漳州及潮州的閩南語系劇種,後來被北管戲及歌仔戲興起而取代。音樂採用南管樂,目前台灣尚有三種劇種: 七子戲:又稱七腳戲或七色戲,角色分為生、旦、淨、末、丑、貼、外等七種,源自於泉州的「梨園戲」,目前狹義的南管戲就是指七子戲。高甲戲:又稱九角、戈甲、交加,也是源自泉州。有武班、著大甲。白字戲:屬於潮劇,較少見。 (五)、北管戲: 北管戲在台灣分兩大派,一是「西皮」,樂器使用京胡(又稱吊規仔或吊鬼仔),信奉田都元帥,承襲「皮黃戲」系統;另一邊是「福祿」,樂器使用椰胡(又稱殼仔弦),信奉西秦元帥,承襲「梆子戲」系統。清朝時兩派壁壘分明,且常有爭,光復之後才逐漸平息。屬板腔體,襯字及襯音多。北管戲的音樂為北管樂,較南管樂使用較多的打擊及吹奏樂器,如大鑼、小鑼、嗩吶...等。「亂彈」原為北管戲的派別,兼演「西皮」與「福祿」,後為北管的別稱。 (六)、偶戲: 偶戲可分皮影戲、傀儡戲、布袋戲等。布袋戲又稱掌中戲,台灣南部喜好演武戲,以南管戲曲伴奏;台灣北部喜好演文戲,以北管戲曲伴奏。近年來在電視的影響下加強了聲光效果,稱為「金光戲」,使用了許多流行歌曲。 (七)、歌仔: 原屬漳州歌仔系統,有四空仔、五空仔、七字仔調、五更鼓調、雜唸仔...等。「安童歌」就是屬於雜唸仔的歌曲。 (八)、歌仔戲: 可能是起於宜蘭,由「歌仔」與「落地掃」、「車鼓」結合而成。後來更吸收了民歌、哭調仔、南管戲、北管戲...等劇種的曲牌,甚至於國台語流行歌曲,成為嶄新的劇種。加上電視歌仔戲的影響,成為台灣目前主要的劇種。以「明華園」、「河洛」歌仔戲團著名,而「明華園」的出國演出,更使得歌仔戲贏得「臺灣歌舞劇」的美稱。 酒店打工(九)、江南絲竹: 約於清末於江南一帶流行,分為「絲竹班」與「清客串」。絲竹班多為婚喪喜慶場合演奏,清客串為自娛性組織,多在茶館,私人場所演奏。樂曲多來自民間曲牌,曲風輕巧,明朗活潑。樂隊編制由二至七、八人。弦樂為二胡、小三弦、琵琶、揚琴;管樂為笛、簫、笙;打擊為股、板、木魚、鈴等。 歡迎您在不更動任何網頁內容的情況下,轉貼或直接連結於電子佈告欄或新聞討論區等公開網路媒體,但不得涉及任何商業行為。 您可以直接從網路上列印下來使用,但是必須保持文章的完整性(請列印後另行做註解及補充)。請尊重筆者在整理、打字上所付出的時間與精力,如須以其它方式引用,或轉載於網路以外之媒體、文章或筆記講義,請先來信取得授權。 沈明尚Tel:(02)2314-8072,0933-118-127E-Mail:balasson@seed.net.twWWW:http://music.nia.edu.tw/music-designer/balassoon 西式新音樂 在看本篇之前,要先區分一下西式音樂在中國以及在台灣是兩種不同的發展,一直到抗戰光復後,國民政府遷台後才將兩岸的音樂發展整合。本篇以台灣的西式音樂發展為主,清末民初的大陸音樂發展請看中國音樂史部分。 第一階段:西元1624年荷蘭人入侵台灣,1626年西班牙人入台,1642年荷蘭人將西班牙人趕走,至1662年荷人被鄭成功逐出,這段時間西洋音樂隨傳教士被引入台灣。當時的西洋音樂以詩班吟唱為主宗教用途大於教育用途,對象也以原住民為主。鄭成功將荷蘭人驅走之後,傳教士也跟著離台,西洋音樂一直到西元1860年天津條約之後才又傳入台灣。 第二階段:1860年天津條約後,清廷該放台灣讓外國人居住及通商,西洋音樂藉著基督教傳教士再度傳入台灣。這一時期以南部(台南)的英國長老教會及北部(淡水)加拿大長老會為主。南部有施大闢牧師,北部有馬偕牧師及吳威廉牧師娘。 第三階段:西元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後,於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,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,這一時期要台灣學習西洋音樂,除了延續第二時期的教會之外,還多了日式學堂音樂教育的選擇。日本為消除民族意識的方法,便是鼓勵學生留學日本,此一時期有相當多的學生赴日進修,如:張福興(台灣第一位留日音樂家)、柯丁丑、李金土、李志傳、陳泗治(留日即留加拿大)、高慈美、張彩湘、呂泉生、林善德、林澄沐、林進生、郭芝苑、江文也(1936年以「台灣舞曲」獲柏林第十一屆奧運會作曲競賽作曲獎)…等人。這一批新音樂家以音樂表達對社會的貢獻,舉辦了鄉土訪問音樂會及賑災音樂會,並對台灣的音樂教育工作有深遠的影響。 第四階段:西元1945年台灣光復,音樂教育從西式教會音樂、日式學堂音樂教育接上了中國傳統的系統。國民政府遷台後,大批的音樂家隨之來台,成立了師範體系(延續著上海音專),培育了許多本土音樂家。這一時期由大陸來的音樂家有:蔡繼琨、戴粹倫、蕭而化、張錦鴻、施鼎瑩、李永剛、王沛綸、樊燮華、司徒興酒店經紀城、康謳、申學庸、石嗣芬、薛耀武…等。 歡迎您在不更動任何網頁內容的情況下,轉貼或直接連結於電子佈告欄或新聞討論區等公開網路媒體,但不得涉及任何商業行為。 您可以直接從網路上列印下來使用,但是必須保持文章的完整性(請列印後另行做註解及補充)。請尊重筆者在整理、打字上所付出的時間與精力,如須以其它方式引用,或轉載於網路以外之媒體、文章或筆記講義,請先來信取得授權。 沈明尚Tel:(02)2314-8072,0933-118-127E-Mail:balasson@seed.net.twWWW:http://music.nia.edu.tw/music-designer/balassoon 附錄 一、  世界音樂: 印度:最重要的樂器是西塔琴(Sitar),音階系統有二十二個微分音。 印尼:以巴里島及爪哇島的甘美朗(Gamelan)音樂為主,音階有五聲及七聲兩種系統,但是都是以五音來演奏。樂曲中使用了對位、頑固低音等手法。 日本:能樂是日本獨有的樂劇,是一種由吟頌、歌唱、舞蹈和樂器演奏組成的劇種。這是一種表演時動作緩慢,但是卻充滿了感情與能量:吟頌時說唱者提高了音調說話;舞蹈像塑像般無聲表演,但具有象徵含意的動作。感情的表現告身體的姿勢和運動,及手勢與嗓音傳遞。能樂中的旋律樂器是「能管」,為一種橫笛。 美國:以二十世紀初的爵士樂(Jazz)為主,源起於南方的紐澳良,風格與形式的產生和黑人靈歌、繁拍音樂(Ragtime)、及藍調音樂有密切的關係。繁拍音樂是以2/4拍節奏的樂曲,著重於切分音的使用,重要作曲家有 Scott Joplin。藍調是指以十二小節為結構的對唱即興爵士曲,滑音稱為藍音(Blue Notes)如蓋西文(J. Gershwin)藍色狂想曲中以豎笛演奏的滑音。 阿根廷:探戈舞曲(Tango)源起於中部非洲,後來傳入古巴、海地、墨西哥、阿根廷、烏拉圭等地。後來在阿根廷發展出獨特的風格,節奏與西班牙的哈巴奈拉(Habanera)類似。重要的近代作曲家有皮亞左拉(Piazzolla)。地位與爵士樂中的蓋西文相同。 維也納:華爾滋(Waltz)又稱圓舞曲。原是奧國北部的一種農民舞曲,大多為緩慢的三拍。與十七、十八世紀在維也納宮廷的小步舞曲類似,後來經過史特勞斯家族的努力,終於推廣至全世界。 歡迎您在不更動任何網頁內容的情況下,轉貼或直接連結於電子佈告欄或新聞討論區等公開網路媒體,但不得涉及任何商業行為。 您可以直接從網路上列印下來使用,但是必須保持文章的完整性(請列印後另行做註解及補充)。請尊重筆者在整理、打字上所付出的時間與精力,如須以其它方式引用,或轉載於網路以外之媒體、文章或筆記講義,請先來信取得授權。 沈明尚Tel:(02)2314-8072,0933-118-127E-Mail:balasson@seed.net.twWWW:http://music.nia.edu.tw/music-designer/balassoon 


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



分享

Facebook
Plurk
YAHOO!
酒店經紀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w98ywprq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