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際化能力 全球化下的必要配備不論從經濟、文化、國際影響力來看,國際化能力不再是奢侈品,而是教育必須提供給人民的必需品。世界各國的教育,透過哪些不同方式來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? 作者:許芳菊,2006.11.22 依偎著秋日的楓紅,韓國安山英語村在幽靜中傳來年輕孩子的交談聲,仔細一聽,全都用英文,一群韓國中學生正在與他們的英語老師們,討論今天上課的內容。 這裡是由韓國京畿道地方政府所打造的英語村,中學生只要支付三千元左右的台幣,就有機會來這裡住上一週,實境體驗全英文的學習與生活。像這樣的英語村,在韓國目前已有兩所,預計到二○○八年,第三所會開始營運。英語村的願景,是希望透過英語能力的提升,讓韓國民眾能學習世界文化,參與世界的活動,成為東亞的領袖。 翻開芬蘭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課本,題目上出現加拿大多倫多電視鐵塔,標高五五三公尺;埃及某金字塔,標高一三九公尺;芬蘭鐵塔一六八公尺;台灣亞洲大廈(Asia Plaza)四三一公尺;馬來西亞雙塔四五○公尺……,教科書上清楚標明建築物名稱與所在國家,這是他們教科書裡加減法的題目。Asia Plaza在高雄,二○○八年才會完工,台灣沒有多少人知道,但芬蘭小學生已經都知道。一道酒店經紀數學題目,就讓芬蘭的小學生打開了國際的視野。 在香港,他們提出「提升香港語文水平行動方案」,強調香港是國際都市,香港人要具備兩文(中文、英文)三語(粵語、普通話及英語)的能力,以因應全球化趨勢及中國市場的崛起。 不論從經濟、文化、國際影響力來看,國際化能力,已經成為各國培養未來公民的核心。在過去,複雜的國際運作主要透過外交、經貿代表、跨國企業的經理人來進行,國際化教育在培育金字塔尖端的菁英。但現在,任何人要在全球化下尋得更多資源、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,避免被邊緣化,國際化能力已經成為基本配備。國際化能力,不再是奢侈品,而是教育必須提供給人民的必需品。 國際化能力的內涵用外語溝通的能力,是培養國際化能力的第一步。歐盟國家就把此列為學生應具備的關鍵能力之一。但是外語本身只是工具,培養國際化能力需要各方面能力的學習與整合。 丹麥大學所提出的外語政策報告裡,指出國際化能力的基礎應包括:外語能力、運用資訊科技、文化了解、與溝通能力,尤其是溝通能力更是重要。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裡則指出,國際化能力是現代公民必備的素養,包含了對文化的尊重、學習與不同族群的人相處,了解不同文化、不歧視他人酒店經紀。 也因此,除了強調外語的學習之外,世界各國教育,也透過許多不同的方式來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。 芬蘭就把文化了解融入各科的學習之中。 例如小學四年級英文教科書主題是「夢想團隊」,講五個好朋友遊倫敦所見的形形色色。不但教英文,也教國外生活的體驗與禮儀。不論是在數學課裡,認識台灣的高雄,或是在英文課裡見識到倫敦的面貌,芬蘭教育從一開始,就把世界融入教科書。 增加國際接觸的體驗增加國際接觸的體驗,像是國際間的教學合作、老師、學生的交流、教育旅行、義工旅行等,都是開拓學生國際視野的方法。 例如,英國國際發展部的「全球學校計劃」大力推動英國中小學和亞洲、非洲、拉丁美洲的學校結為伙伴,相互交流,發展跨文化的課程,而且課程都必須包含「全球面向」,也就是公民意識、解決衝突、多元、平等、永續發展等概念。 為了鼓勵歐洲學生跨國交流合作,歐盟訂出目標,在二○○七到二○一三年之間,至少一○%的教師和學生能參與跨國的合作交流計劃。 跨國交流中,學生能接受更多文化刺激,也有機會將自己的文化介紹出去。 高雄女中老師李旻俐曾帶領學生志工到捷克、荷蘭發表工作坊。在捷克教外國人寫書法的「my name」工作坊,還得到大會的佳酒店工作作獎。 用網路連線世界善用資訊科技,也能讓孩子打開一扇世界之窗。 例如,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發展出的「TUFS語言模組」教材,就放在網站上(http://www.coelang.tufs.ac.jp/modules/),任何人都能免費上網學習包括德語、法語、英語、西班牙語、土耳其語等十七國語言。 《紐約時報》與英國BBC網站都設有學習中心,提供新聞的相關背景,幫助大家從新聞中認識世界。 國際化應從自己的文化出發國際化能力讓學生有迎向世界的機會,但出發點需要從自己的言語、文化開始。 美國二○○三年教育評議會擬定的國際化學習目標,首先就指出,國際化學習的目標要能夠從全球的角度來理解自己的文化。 參與日本「TUFS語言模組」教材開發的東京外國語大學副教授林俊成則認為,「國際化前應先認清自己,再想辦法用外語介紹本國文化。」 面對全球化的壓力,台灣有超過七成的家長認為英文好不好對孩子的人生很重要,有超過六成的家長認為學英語愈來愈好。 然而在同時,中小學的老師,卻對台灣學生中文能力的節節退步感到憂心。 「台灣的小學國語文實際只剩五堂,以時數而言,小一不到大陸的一半,與新加坡比也差不多只有一半。過去在整個華文圈裡,台灣的華文程度算是比較好的。酒店打工但現在英文不怎好,華文又逐漸失去優勢的情形下,會變成將來很嚴重的問題,」實踐 國中 老師簡素蘭憂心忡忡地提出警訊。 在台灣,常常將學英文與國際化劃上等號,其實是一種迷思。看看其他國家培養國際化能力的做法,都不會只侷限在英語的學習。 在韓國安山英語村裡,有一個主題課程為「世界文化」,除了介紹歐美的文化、藝術,也用心地介紹紐澳、非洲的藝術文化,目的是要讓學生盡量接觸到世界不同的文化。 香港人要國際化,強調具備兩文三語的能力,除了英文,也積極提升中文能力。 暢銷文學作家張曼娟以開設「小學堂」教孩子讀詩、讀經、寫作文,來搶救孩子的中文能力,「中文是我們華人、我們被生在這個世界上的基本配備。我很相信先把母語學好,再去學其他的語言、去學其他的學科,才能夠得心應手。如果你的母語不好的話,整個學習都會有困難的,」張曼娟疾疾呼籲。 台灣要迎向世界,不僅要把世界放進來,也要有能力把自己的文化放進世界,讓這一代的孩子,有一個充滿自信的出發點,邁向國際。 海闊天空教育報 [Lcadmin@cw.com.tw]


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



分享

Facebook
Plurk
YAHOO!
酒店兼職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w98ywprq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